2022版数学课程标准教师过关考试复习题汇编(文末下载)
初中微课资源推荐 新学期学习必备:
语文微课+各科资源!英语微课+各科资源!数学微课+各科资源!
新学期学习必备:
语文微课+各科资源!英语微课+各科资源!数学微课+各科资源!各科同步辅导,微课视频|知识点,更多的精彩微课,请关注“初中微课资源”!
领取电子版请拉到文末领取电子版请拉到文末
2022版数学新课标教师过关考试培训测试卷(含答案)
一、填空题。(36分)
1.2022版新课程标准修订的原则有( )、( ),坚持创新导向。
2. 数学是研究( )和( )的科学。
3.义务教育数学课程具有基础性、( )和( )。
4.《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一共安排了( )、( )、( )、( )等四个学习领域。
5.小学数学对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 )、( )、( )。
6.学生的学习应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认真听讲、( )、( )、( )、合作交流等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7.课程内容组织的重点应是对内容进行( ),探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
8.课程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进一步强调使学生获得数学“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和( )发展。
9.有效的教学活动是( )和( )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 ),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 )与( )。
10.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培养目标,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逐步形成适应终身发展需要的核心索养。
11.()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
12. 课程描述过程目标的行为动词有经历、( )、( )、探索等。
13. 改变过于注重以( )为单位的教学设计,推进( )教学设计,体现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以及学习内容与核心素养表现的关联。
14.小学阶段的统计与概率包括的主题有( )、( )和( )。
15. 小学数学教学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结果,还要关注学生数学( ),激励( ),改进( )。
二、选择题。(30分)
1. 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当具备的基本素养。数学教育承载着( )根本任务。
A.培养核心素养 B.立德树人 C.实施素质教育
2.小学数学教学应该改变过去的( )教学方式。
A.启发式 B.探究式 C.讲授式
3.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组织应重视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处理好( )的关系。
A.过程与结果 B.直观与抽象 C.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
4.( )是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反映核心素养要求。
A.学业质量 B,学习成绩 C.综合素质
5.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具有整体性、( )和阶段性,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表现。
A.协调性 B. 一致性 C.层次性
6.数与代数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领域,在小学阶段包括( )和数量关系两个主题。
A.数的认识 B,数与运算 C.数的运算
7.( )主要是指对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及运算结果的直观感悟。
A.运算能力 B.量感 C.数感
8.小学阶段的综合与实践活动教学实施主要采用( )方式。
A.探究式学习 B.主题式学习 C,项目学习
9.( )是指从具体实例中知道或举例说明对象的有关特征;根据对象的特征,从具体情境中辨认或举例说明对象。
A.掌握 B.理解 C, 了解
10.教学活动应注重(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A.启发式 B.参于式 C.互动式
三、简答题(24分)
1. 小学数学课程的课程理念包含哪些方面?
2.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建立量感指的是什么?
3.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培养的总目标是什么?
4.在小学阶段,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的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表现为哪些?
参考答案
一、 填空题。
坚持目标导向 坚持问题导向
数量关系 空间形式
普及性发展性
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
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
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独立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 结构化整合 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学生学 教师教主体 引导者 合作者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量感
体验 感悟 课时 单元整体
数据分类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表达 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
学习过程 学生学习 教师教学
二、 选择题。(30分)
1.B 2. C 3. A 4. A 5. B
6. B 7. C 8. B 9. C 10. A
三、 简答题(24分)
1. 答:(1)确立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2)设计体现结构化特征的课 程内容(3)实施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活动(4)探索激励学习和改进教学的评 价
(5)促进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融合
2. 答: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
(1) 知道度量的意义,能够理解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2) 会针对真实情境选择合适的度量单位进行度量,会在同一度量方法下
进行不同单位的换算;
(3)初步感知度量工具和方法引起的误差,能合理得到或估计度量的结果。建立量感有助于养成用定量的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习惯,是形成抽象能力 和应用意识的经验基础。
3. 答:(1)获得适应未来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 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2) 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在探索真实情境所蕴含的关系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运用数学和其他学科 的知识与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 对数学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了解数学的价值,欣赏数学美,提高学 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质疑问难、 自我反思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4. 答:数感、量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几何直观、空间观念、推理意 识、数据意识、模型意识、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民测试卷题库(含答案)
一、填空题。
1.数学是研究( )和( )的科学。
2. ( )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当具备的基本素养。数学教育承载着落实( )根本任务,实施素质教育的功能。
3.义务教育数学课程具有( )、( )和( )。
4.学生通过数学课程的学习,掌握适应现代生活及进一步学习必备的( )、( )、( )和( )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合作交流的意愿;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
5. 数学源于对( )的抽象,通过对数量和数量关系、图形和图形关系的抽象,得到数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关系;基于抽象结构,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符号运算、形式推理、模型构建等,形成数学的结论和方法,帮助人们认识、理解和表达现实世界的本质、关系和规律。
6.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使得( ),( ),逐步形成适应终身发展需要的核心素养。
7.义务教育数学课程五大核心理念包括( )、( )、( )、( )、( )。
8. 课程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进一步强调使学生获得数学“四基”即基础知识、( )、( )和( )发展,发展运用数学知识与方法“四能”即( )、(提出问题的能力)、( )和( )),形成正确的( )。
9. 新课程倡导改变单一讲授式教学方式,注重( )、( )、( )、( )等,探索( )教学,积极开展( )和( )等综合性教学活动。
10.课程内容组织的重点应是对内容进行( ),探索发展学生( )的路径。
11. 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组织应重视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处理好( )与( )的关系;重视数学内容的直观表述,处理好( )与( )的关系;重视学生直接经验的形成,处理好( )与( )的关系。
12. 小学数学课程内容呈现应注重数学知识与方法的层次性和多样性,适当考虑(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适当采取( )的方式。
13.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 ))和( )的统一,( )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 )、( )与( )。
14. 学生的学习应是一个主动的过程,( )、独立思考、(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15. 教学活动应注重(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 )和( )。利用观察、猜测、实验、计算、推理、验证、数据分析、直观想象等方法( )和( )。
16. 小学数学教学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数学( ),还要关注学生数学( ),激励学生学习,改进( )。
17. ( )是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反映核心素养要求。学业质量标准是以( )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具体表现特征的整体刻画。
18.小学数学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 )、( )。
19.义务教育阶段,数学眼光主要表现为( )、( )、( )与( )。
20.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具有( )、( )和( ),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表现。
21. 《数学课程标准》学生的数学语言主要表现为:( )、( )、( )。
22.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思维主要表现为:( )、( )或( )。
23.通过小学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对数学具有( )和( ),了解数学的价值,欣赏数学美,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 ),养成良好的( ),形成质疑问难、自我反思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24.为体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整体性与发展性,根据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将九年的学习时间划分为( )个学段。分别是( )为第一学段,( )为第二学段,( )为第三学段,( )为第四学段。
25. 在第一学段教学目标中,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数的抽象过程,认识万以内的数,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运算,形成初步的数感、( )和( )。
26.小学数学课程内容是由( )、( )、( )、( )四个学习领域组成。
27. 综合与实践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目标,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特点,以( )学习为主,适当采用( )和( )的方式,设计情境真实、较为复杂的问题,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数学学科和跨学科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
28. 数与代数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领域,在小学阶段包括( )和( )两个主题。
29.小学数学学习阶段,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为( )、( )、符号意识、运算能力、几何直观、空间观念、( )、数据意识、模型意识、应用意识、创新意识等11个方面。
30. ( )主要是指对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及运算结果的直观感悟。
31. 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 )及( )的直观感知。
32. ( )主要是指从一些事实和命题出发,依据规则推出其他命题或结论的能力。
33. ( )主要是指对数学模型普适性的初步感悟。
34、图形与几何在小学阶段包括( )和( )两个主题。学段之间的内容相互关联,螺旋上升,逐段递进。
35.小学阶段的统计与概率包括的主题有( )、( )和( )。
36.综合与实践主要包括主题活动和项目学习等,小学阶段主要采用( )。
37.促进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 ),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设计生动的教学活动,促进数学教学方式方法的变革。
38. ( )的确定要充分考虑核心素养在数学教学中的达成。教学目标的设定要体现( )和( )。
39. ( )和( )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载体,
40. 教学内容是落实(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载体。
41.数学课程内容的选择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数学( ),积累( ),发展核心素养。
42. 改变过于注重以( )为单位的教学设计,推进( )教学设计,体现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以及学习内容与核心素养表现的关联。
43. 综合与实践领域的教学活动,以解决( )为重点,以( )为主,以( )为载体,适当采取( )或( )的方式呈现,通过综合运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方法解决真实问题,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社会担当等综合品质。
44. 发挥评价的( )作用,坚持( )、( )。主要分为( )和( )。
45. 评价方式应包括( )、( )、活动报告、课堂观察、课后访谈、课内外作业、( )等,可以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
46.课程描述行为动词共有两类,一类是描述(结果目标)的行为动词,包括了解、理解、( )、( )等;另一类是描述( )的行为动词,包括( )、( )、( )、探索、等。
47. 了解是指从( )中知道或举例说明对象的有关特征;根据对象的特征,从具体情境中( )或( )说明对象。
48. ( )是有目的地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验证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具体经验。
49. 课程目标的确定,立足学生( )发展,集中体现数学课程( )。
50. 教学活动应注重(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二、简答题。
1.小学数学课程的课程理念包含哪五个方面?
2.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组织应重视处理好几个关系是什么?
3.小学数学课程核心素养的“三会”指什么?
4.小学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具体包括哪些方面?
5. 在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数学抽象能力包括哪些?
6.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具体的目标是哪些方面?
7.小学阶段,核心素养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8.学生的数学学习的总目标是什么?
9.2022版《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学生要学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具体是指哪些方面?
10. 2022版《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关于小学数学“数量关系”的教学内容包含哪些方面?
11.什么是符号意识?
12.什么是空间观念?
13.什么是数据观念?
14.主题活动主要分成哪两类?
15.试着简单描述《度量衡的故事》这一主题活动的主要内容?
16.学业质量标准主要从哪些方面对学生核心素养达成情况进行评估?
17.2022版新课程标准倡导的能引发学生思考的教学方式有哪些?
18.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评价维度多元指出在评价过程中我们该如何操作?
19.2022版数学课程标准关于学业水平考试的命题原则有哪些?
20. 2022版数学新课程标准修订的原则有哪些?
三、案例设计
1.请对主题活动《水是生命之源》进行简单的活动设计。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2.(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当具备的基本素养。数学教育承载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素质教育的功能。
3.义务教育数学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4.学生通过数学课程的学习,掌握适应现代生活及进一步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合作交流的意愿;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
5. 数学源于对(现实世界)的抽象,通过对数量和数量关系、图形和图形关系的抽象,得到数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关系;基于抽象结构,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符号运算、形式推理、模型构建等,形成数学的结论和方法,帮助人们认识、理解和表达现实世界的本质、关系和规律。
6.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逐步形成适应终身发展需要的核心素养。
7.义务教育数学课程五大核心理念包括(确立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设计体现结构化特征的课程内容)、(实施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活动)、(探索激励学习和改进教学的评价)、(促进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融合)。
8. 课程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进一步强调使学生获得数学“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发展,发展运用数学知识与方法“四能”即(发现问题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9. 改变单一讲授式教学方式,注重(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互动式)等,探索(大单元)教学,积极开展(跨学科的主题式学习)和(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
10.课程内容组织的重点应是对内容进行(结构化整合),探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
11. 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组织应重视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重视数学内容的直观表述,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重视学生直接经验的形成,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12. 小学数学课程内容呈现应注重数学知识与方法的层次性和多样性,适当考虑(跨学科主题学习);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适当采取(螺旋式)的方式。
13.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和(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14. 学生的学习应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认真听讲)、独立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15. 教学活动应注重(启发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利用观察、猜测、实验、计算、推理、验证、数据分析、直观想象等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16. 小学数学教学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结果),还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过程),激励学生学习,改进(教师教学)。
17. (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反映核心素养要求。学业质量标准是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具体表现特征的整体刻画。18.小学数学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19.义务教育阶段,数学眼光主要表现为(抽象能力)、(几何直观)、(空间观念)与(创新意识)。
20.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具有(整体性)、(一致性)和(阶段性),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表现。
21. 《数学课程标准》学生的数学语言主要表现为:(数据意识或数据观念)、(模型意识或模型观念)、(应用意识)。
22.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思维主要表现为:(运算能力)、(推理意识)或(推理能力)。
23.通过小学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对数学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了解数学的价值,欣赏数学美,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质疑问难、自我反思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24.为体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整体性与发展性,根据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将九年的学习时间划分为(四)个学段。分别是(1~2年级)为第一学段,(3~4年级)为第二学段,为(5一6年级)第三学段,(7~9年级)为第四学段。()
25. 在第一学段教学目标中,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数的抽象过程,认识万以内的数,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运算,形成初步的数感、(符号意识)和(运算能力)。
26.小学数学课程内容是由(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学习领域组成。
27. 综合与实践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目标,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特点,以(跨学科主题)学习为主,适当采用(主题式学习)和(项目式学习)的方式,设计情境真实、较为复杂的问题,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数学学科和跨学科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
28. 数与代数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领域,在小学阶段包括(数与运算)和(数量关系)两个主题。
29.小学数学学习阶段,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为(数感)、(量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几何直观、空间观念、(推理意识)、数据意识、模型意识、应用意识、创新意识等11个方面。
30. (数感)主要是指对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及运算结果的直观感悟。
31. 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
32. (推理能力)主要是指从一些事实和命题出发,依据规则推出其他命题或结论的能力。
33. (模型意识)主要是指对数学模型普适性的初步感悟。
34、图形与几何在小学阶段包括(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和(图形的位置与运动)两个主题。学段之间的内容相互关联,螺旋上升,逐段递进。
35.小学阶段的统计与概率包括的主题有(数据分类)、(数据的收集、整理与表达)和(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
36.综合与实践主要包括主题活动和项目学习等。小学阶段主要采用(主题式学习)。
37.促进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融合),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设计生动的教学活动,促进数学教学方式方法的变革。
38.(教学目标)的确定要充分考虑核心素养在数学教学中的达成。教学目标的设定要体现(整体性)和(阶段性)。
39.(四基)和(四能)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载体,
40. 教学内容是落实(教学目标)、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载体。
41.数学课程内容的选择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数学(基本思想),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发展核心素养。
42. 改变过于注重以(课时)为单位的教学设计,推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体现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以及学习内容与核心素养表现的关联。
43. 综合与实践领域的教学活动,以解决(实际问题)为重点,以(跨学科主题学习)为主,以(真实问题)为载体,适当采取(主题活动)或(项目学习)的方式呈现,通过综合运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方法解决真实问题,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社会担当等综合品质。
44. 发挥评价的(育人导向)作用,坚持(以评促学)、(以评促教)。主要分为(教学评价)和(学业水平考试)。
45. 评价方式应包括(书面测验)、(口头测验)、活动报告、课堂观察、课后访谈、课内外作业、(成长记录)等,可以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
46.课程描述行为动词共有两类,一类是描述(结果目标)的行为动词,包括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另一类是描述(过程目标)的行为动词,包括(经历、(体验)、(感悟)、探索、等。
47. 了解是指从(具体实例)中知道或举例说明对象的有关特征;根据对象的特征,从具体情境中(辨认)或(举例)说明对象。
48.(体验)是有目的地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验证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具体经验。
49. 课程目标的确定,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集中体现数学课程(育人价值)。
50. 教学活动应注重(启发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二、简答题。
1.小学数学课程的课程理念包含哪五个方面?
答:(1)确立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
(2)设计体现结构化特征的课程内容
(3)实施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活动
(4)探索激励学习和改进教学的评价
(5)促进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融合
2.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组织应重视处理好几个关系是什么?
答:(1)重视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2)重视数学内容的直观表述,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
(3)重视学生直接经验的形成,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3.小学数学课程核心素养的“三会”指什么?
答:(1)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
(2)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
(3)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4.小学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具体包括哪些方面?
答:(1)可以从现实世界的客观现象中发现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提出有意义的数学问题。
(2)能够抽象出数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属性,形成概念、关系与结构。
(3)能够理解自然现象背后的数学原理,感悟数学的审美价值。
(4)形成对数学的好奇心与想象力,主动参与数学探究活动,发展创新意识。
5. 在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数学抽象能力包括哪些?
答:(1)数感
(2)量感
(3)符号意识
6.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具体的目标是哪些方面?
答:(1)学生能够理解数学基本概念和法则的发生与发展,数学基本概念之间、数学与现实世界之间的联系
(2)能够合乎逻辑地解释或论证数学的基本方法与结论,分析、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和实际问题
(3)能够探究自然现象或现实情境所蕴含的数学规律,经历数学“再发现”的过程
(4)发展质疑问难的批判性思维,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初步养成讲道理、有条理的思维品质,逐步形成理性精神。
7.小学阶段,核心素养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一共11个方面:数感、量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几何直观、空间观念、推理意识、数据意识、模型意识、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8.学生的数学学习的总目标是什么?
答:(1)获得适应未来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2)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在探索真实情境所蕴含的关系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运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对数学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了解数学的价值,欣赏数学美,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质疑问难、自我反思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9.2022版《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学生要学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具体是指哪些方面?
答:数学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描述与交流现实世界的表达方式。
(1)数学语言可以简约、精确地描述自然现象、科学情境和日常生活中的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
(2)数学语言能够在现实生活与其他学科中构建普适的数学模型,表达和解决问题;
(3)数学语言能够理解数据的意义与价值,会用数据的分析结果解释和预测不确定现象,形成合理的判断或决策
(4)学生形成数学的表达与交流能力,发展应用意识与实践能力
10. 2022版《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关于小学数学“数量关系”的教学内容包含哪些方面?
答:“数量关系”主要是用符号(包括数)或含有符号的式子表达数量之间的关系或规律。学生经历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数量关系解决问题的过程,感悟加法模型和乘法模型的意义,提高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模型意识和初步的应用意识。
11.什么是符号意识?
答:符号意识主要是指能够感悟符号的数学功能。知道符号表达的现实意义;能够初步运用符号表示数量、关系和一般规律;知道用符号表达的运算规律和推理结论具有一般性;初步体会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符号意识是形成抽象能力和推理能力的经验基础。
12.什么是空间观念?
答:(1)空间观念主要是指对空间物体或图形的形状、大小及位置关系的认识。
(2)能够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
(3)想象并表达物体的空间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
(4)感知并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规律。
空间观念有助于理解现实生活中空间物体的形态与结构,是形成空间想象力的经验基础。
13.什么是数据观念?
答:数据观念主要是指对数据的意义和随机性有比较清晰的认识。知道数据蕴含着信息,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和所要研究的问题确定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方法;知道可以用定量的方法描述随机现象的变化趋势及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形成数据观念有助于理解和表达生活中随机现象发生的规律,感知大数据时代数据分析的重要性,养成重证据、讲道理的科学态度。
14.主题活动主要分成哪两类?
答:第一类,融入数学知识学习的主题活动。在这类活动中,学生将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感悟知识的意义,主要涉及量、方向与位置、负数等知识的学习。
第二类,运用数学知识及其他学科知识的主题活动。在这类活动中,学生将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数学知识的价值,以及数学与其他学科的关联。
15.试着简单描述《度量衡的故事》这一主题活动的主要内容?
答:知道中国在秦朝统一了度量衡,指导学生查阅资料,理解度量衡的意义,知道最初的度量方法都是借助日常用品,加深对量和计量单位的理解,丰富并发展量感。
16.学业质量标准主要从哪些方面对学生核心素养达成情况进行评估?
答:(1)以结构化数学知识主题为载体,在形成与发展“四基”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抽象能力、推理能力、运算能力、几何直观和空间观念等。
(2)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与社会情境,以及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数学与科技情境中,在经历“用数学的眼光发现和提出问题,用数学的思维与数学的语言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模型观念、数据观念、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等。
(3)学生经历数学的学习运用、实践探索活动的经验积累,逐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初步养成独立思考、探究质疑、合作交流等学习习惯,初步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
17.2022版新课程标准倡导的能引发学生思考的教学方式有哪些?
(1)丰富教学方式
改变单一讲授式教学方式,注重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互动式等,探索大单元教学,积极开展跨学科的主题式学习和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
(2)重视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改变过于注重以课时为单位的教学设计,推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体现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以及学习内容与核心素养表现的关联。
(3)强化情境设计与问题提出
注重发挥情境设计与问题提出对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促进作用,使学生在活动中逐步发展核心素养,注重创设真实情境,重视设计合理问题。
18.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评价维度多元指出在评价过程中我们该如何操作?
答:在关注“四基”“四能”达成的同时,特别关注核心素养的相应表现。
(1)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掌握,还要关注学生对基本思想的把握、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
(2)不仅关注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关注学生发现问题、出问题的能力。全面考核和评价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19.2022版数学课程标准关于学业水平考试的命题原则有哪些?
答:(1)坚持素养立意,凸显育人导向。
(2)遵循课标要求,严格依标命题。
(3)规范命题管理,加强质量监测。
20. 2022版数学新课程标准修订的原则有哪些?
答:(一)坚持目标导向
(二)坚持问题导向
(三)坚持创新导向
三、案例设计
1.请对主题活动《水是生命之源》进行简单的活动设计。
答:(1)了解淡水资源分布、储备情况指导学生查找资料,了解我国淡水资源的分布情况、水对人类生存和生活的重要作用等信息。了解我国解决淡水资源分布不均问题的举措,如南水北调工程等。
通过实地参观污水处理厂或者邀请专业人士协助,了解本地区淡水资源储备、循环使用等方面的做法。
记录并整理所获取的信息,提出问题并设计问题解决的思路及方案。
(2)整理信息,提出项目学习要解决的问题指导学生整理通过参观、调查等了解的信息,根据这些信息提出项目学习要解决的问题。整理、归纳这些问题,可以聚焦到一个主要问题,全班共同解决;也可以归纳为几个相关问题,全班分组解决。
确定要解决的问题后,合作设计问题解决的思路及方案。
(3)调查与研究,按照方案解决问题如研究问题聚焦在“生活中人们的用水习惯及用水量调查”,需要指导学生合作设计调查方案,了解周围人们生活中的用水习惯。根据调查获得的信息,设计相应的实验,如获得一定时间内水龙头全开或者半开的出水量、一个滴水的水龙头一天浪费的水量等数据。综合
调查或者实验的结果,得出不同用水习惯的人或者家庭一段时间内的用水量,提出比较有针对性的节水建议。
对其他问题的解决,也应设计类似的调查、探究方案,指导学生依据方案展开学习。
结合项目学习过程获得的信息,总结研究过程,交流研究报告与感悟。
(4)制订节水方案
结合前面的调查与探究,尝试设计节水工具或设施,如可记录、调控水流量的水龙头等;制订节水方案,如家庭循环用水方案或学校节水行动方案等,并切实开展行动。一段时间后总结交流节水成效。
2022版数学课程标准复习题
一、填空题
1. 随着义务教育全面普及,教育需求从“有学上”转向 “上好学”,必须进一步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优化学校育人蓝图。
2. 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引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方向,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 各课程标准针对“内容要求”提出“学业要求““教学提示”,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注重实现“(教一学一评)”一致性,增加了教学、评价案例,不仅明确了 “(为什么教”“(教什么” “(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强化了 “(怎么教”的具体指导,做到好用、管用。
4.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5. 数学教育承载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素质教育)的功能。
6.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7. 课程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进一步强调使学生获得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简称 “四基")的获得与发展,发展运用数学知识与方法(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简称“四能”),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8. 课程内容呈现。注重数学知识与方法的层次性和多样性,适当考虑(跨学科主题学习)。
9. 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眼光主要表现为:(抽象能力)(包括数感、 量感、符号意识)、(几何直观、空间观念与创新意识)。
10. 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思维主要表现为:(运算能力、推理意识或 推理能力)。
11. 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语言主要表现为:(数据意识或数据观念、 模型意识或模型观念、应用意识)。
12. 核心素养具有(整体性、一致性和阶段性),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表现。
13. 描述结果目标的行为动词,包括(“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
14. 描述过程目标的行为动词,包括(“经历””“体验”“感悟”“探索”)等。
15. “了解”的同类词有:(知道,初步认识)。“理解”的同类词有:(认识,会。)“掌握”的同类词有:(能)。“运用”的同类词有:(证明,应用)。“经历”的同类词有:(感受,尝试)。
“体验”的同类词有:(体会)。
二、问答题
1. 2022版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应设计体现结构化特征的课程内容,请概述如何进行课程内容组织。
答:课程内容组织。重点是对内容进行结构化整合,探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重视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重视数学内容的直观表述,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重视学生直接经验的形成,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2. 请概述如何实施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活动。
答: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和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学生的学习应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认真听讲、独立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活动应注重启发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利用观察、猜测、实验、计算、推理、验证、数据分析、直观想象等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的思想与方法,获得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逐步形成核心素养。
3. 概述如何探索激励学习和改进教学的评价。
答: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结果,还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过 程,激励学生学习,改进教师教学。通过学业质量标准的构建,融合 “四基” “四能”和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形成阶段性评价的主要依据。采用多元的评价主体和多样的评价方式,鼓励学生自我监控学习 的过程和结果。
4. 数学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哪三个方面?
答: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5. 小学阶段,核心素养主要表现有哪些?并阐述量感(11个核心素养抽其一)的概念。
答:
数感:数感主要是指对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及运算结果的直 观感悟。能够在真实情境中理解数的意义,能用数表示物体 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能在简单的真实情境中进行合理估 算,作出合理判断;能初步体会并表达事物蕴含的简单数量 规律。数感是形成抽象能力的经验基础。建立数感有助于理 解数的意义和数量关系,初步感受数学表达的简洁与精确, 增强好奇心,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量感: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 知。知道度量的意义,能够理解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会 针对真实情境选择合适的度量单位进行度量,会在同一度量 方法下进行不同单位的换算;初步感知度量工具和方法引起 的误差,能合理得到或估计度量的结果。建立量感有助于养 成用定量的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习惯,是形成抽象能力和 应用意识的经验基础。
符号意识:符号意识主要是指能够感悟符号的数学功能。知道符号 表达的现实意义;能够初步运用符号表示数量、关系和一般 规律;知道用符号表达的运算规律和推理结论具有一般性;初步体会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符 号意识是形成抽象能力和推理能力的经验基础.
运算能力:运算能力主要是指根据法则和运算律进行正确运算的能 力。能够明晰运算的对象和意义,理解算法与算理之间的关 系;能够理解运算的问题,选择合理简洁的运算策略解决问 题;能够通过运算促进数学推理能力的发展。运算能力有助 于形成规范化思考问题的品质,养成一丝不苟、严谨求实的 科学态度。
几何直观:几何直观主要是指运用图表描述和分析问题的意识与习 惯。能够感知各种几何图形及其组成元素,依据图形的特征 进行分类;根据语言描述画出相应的图形,分析图形的性 质;建立形与数的联系,构建数学问题的直观模型;利用图 表分析实际情境与数学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几何直 观有助于把握问题的本质,明晰思维的路径。
空间观念:空间观念主要是指对空间物体或图形的形状、大小及位 置关系的认识。能够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 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想象并表达物体的空间方 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感知并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规 律。空间观念有助于理解现实生活中空间物体的形态与结 构,是形成空间想象力的经验基础。
推理意识:推理意识主要是指对逻辑推理过程及其意义的初步感 悟。知道可以从一些事实和命题出发,依据规则推出其他命 题或结论;能够通过简单的归纳或类比,猜想或发现一些初 步的结论;通过法则运用,体验数学从一般到特殊的论证过 程;对自己及他人的问题解决过程给出合理解释。推理意识 有助于养成讲道理、有条理的思维习惯,增强交流能力,是 形成推理能力的经验基础。
数据意识:数据意识主要是指对数据的意义和随机性的感悟。知道 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 感悟数据蕴含的信息;知道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 能不同,而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知道同 一组数据可以用不冋方式表达,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 适的方式。形成数据意识有助于理解生活中的随机现象,逐 步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
模型意识:模型意识主要是指对数学模型普适性的初步感悟。知道 数学模型可以用来解决一类问题,是数学应用的基本途径;能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大最的问题都与数学有关,有意识地 用数学的概念与方法予以解释。模型意识有助于开展跨学科 主题学习,增强对数学的应用意识,是形成模型观念的经验基础。
应用意识:应用意识主要是指有意识地利用数学的概念、原理和方 法解释现实世界中的现象与规律,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能够感悟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与数量和图形有关的问 题,可以用数学的方法予以解决;初步了解数学作为一种通 用的科学语言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通过跨学科主题学习建 立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应用意识有助于用学过的知识和方 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发展实 践能力。
创新意识:创新意识主要是指主动尝试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科 学情境中发现和提出有意义的数学问题。初步学会通过具体 的实例,运用归纳和类比发现数学关系与规律,提出数学命 题与猜想,并加以验证;勇于探索一些开放性的、非常规的 实际问题与数学问题。创新意识有助于形成独立思考、敢于 质疑的科学态度与理性精神。
6. 阐述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学习总目标。
答: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逐步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 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 界(简称“三会”)。学生能:
(1)获得适应未来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2)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在探索真实情境所蕴含的关系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运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对数学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了解数学的价值,欣赏数学美,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质疑问难、自我反思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7. 请概述“了解”的基本含义。(从“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经历””“体验”“感悟”“探索”中抽一个)
答:
了解:从具体实例中知道或举例说明对象的有关特征;根据对象 的特征,从具体情境中辨认或举例说明对象。
理解:描述对象的由来、内涵和特征,阐述此对象与相关对象之 间的区别和联系。
掌握:多角度理解和表征数学对象的本质,把对象用于新的 情境。
运用:基于数学对象和对象之间的关系,选择或创造适当的方法 解决问题。
经历:有意识地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感受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 过程,获得一些感性认识。
体验:有目的地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验证对象的特征,获得一 些具体经验。
感悟:在数学活动中,通过独立思考或合作交流,获得初步的理 性认识。
探索:在特定的问题情境下,独立或合作参与数学活动,理解或 提出数学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获得确定结论。
课程内容:(1)数与代数部分
一、填空题
1.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内容由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学习领域组成。
2.数与代数在小学阶段包括“数与运算”和“数量关系”两个主题。
3.数的认识与数的运算具有密切的联系,既要注重各自的特征,也要关注二者的联系。数的认识是数的运算的基础, 通过数的运算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数。
4.估算教学要引导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选择合适的单位进行估算,体会估算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了解估算的实际意义。
5.数的运算教学应注重对整数、小数和分数四则运算的统筹,让学生进一步感悟运算的一致性。
二、问答题
1.“数与运算”包括哪些内容?
“数与运算”包括整数、小数和分数的认识及其四则运算。
2.“数量关系”包括哪些内容?
“数量关系”主要是用符号(包括数)或含有符号的式子表达数 量之间的关系或规律。
课程内容:(2)图形与几何部分
一、填空题
1.图形与几何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领域,在小学阶段包括(“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和(“图形的位置与运动”)两个主题。学段之间的内容(相互关联),(螺旋上升),(逐段递进)。
2.“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包括(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认识,(线段长度)的测量,以及图形的(周长、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3.图形的认识主要是对图形的(抽象)。学生经历从(实际物体)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认识图形的特征,感悟(点、线、面、体)的关系;积累观察和思考的经验,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图形的认识与图形的测量有密切关系。图形的测量重点是(确定图形的大小)。学生经历统一度量单位的过程,感受(统一度量单位的意义),基于(度量单位)理解图形长度、角度、周长、面积、体积。在推导一些常见图形周长、面积、体积计算方法的过程中,感悟(数学度量)方法,逐步形成(量感)和(推理意识)。
4.“图形的位置与运动”包括(确定点的位置),认识图形的(平移、旋转、轴对称)。学生结合实际情境判断物体的位置,探索用数对表示平面上点的位置,增强(空间观念)和(应用意识)。学生经历对现实生活中图形运动的(抽象)过程,认识(平移、旋转、轴对称)的特征,体会运动前后图形的(变与不变),感受(数学美),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
二、问答题
1.结合课标,谈谈第一学段应如何进行“图形的认识与测量”教学。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的教学。结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充分利用学生在幼儿园阶段积累的有关图形的经验,以直观感知为主。
图形的认识教学要选用学生身边熟悉的素材,鼓励学生动手操作,感知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特点以及这两类图形的关联,引导学生经历图形的抽象过程,积累观察物体的经验,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图形的测量教学要引导学生经历统一度量单位的过程,创设测量课桌长度等生活情境,借助拃的长度、铅笔的长度等不同的方式测量,经历测量的过程,比较测量的结果,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意义;引导学生经历用统一的长度单位(米、厘米)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如重新测量课桌长度,加深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2.谈谈第二学段应如何进行“图形的认识与测量”教学?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的教学。将图形的认识与图形的测量有机融合,引导学生从图形的直观感知到探索特征,并进行图形的度量。
图形的认识教学要帮助学生建立几何图形的直观概念。通过观察长方体的外表认识面,通过面的边缘认识线段,感悟图形抽象的过程。在认识线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直尺和圆规作给定线段的等长 线段,感知线段长度与两点间距离的关系(例26),增强几何直观。结合实际情境,感受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借助动态演示或具体操作,感悟两条直线平行与相交的差异。
角的认识教学可以利用纸扇、滑梯等学生熟悉的事物或场景直观 感知角,利用抽象图形引导学生知道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并比 较角的大小。利用学具让学生观察角的大小变化,认识直角、锐角、 钝角、平角和周角。启发学生根据角的特征将三角形分为锐角三角 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通过边的特征知道等腰三角形和等边 三角形。引导学生在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过程中,感悟这几类四边形的共性与区别(例28)。
结合学生身边熟悉的场景,通过从不同方位观察同一物体,引导学生将观察到的图像与观察方位对应,发展空间观念和想象能力。
图形的面积教学要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直观感知面积的概念,经历选择面积单位进行测量的过程,理解面积的意义,形成量感。
图形的周长教学可以借助用直尺和圆规作图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三角形的周长,感知线段长度的可加性,理解三角形的周长 (例29),归纳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采用类比的方法, 感知图形面积的可加性,推导出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在探索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几何直观和推理意识。
3.结合课标,谈谈第三学段应如何进行“图形的认识与测量”教学。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的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对立体图形的测量,从度量的角度认识立体图形的特征;理解长度、面积、体积都是相应度量单位的累加;通过对平面图形性质的认识,感知数学说理的过程。
图形的认识教学要引导学生经历基于给定线段用直尺和圆规画三 角形的过程,探索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例32),并说出 其中的道理,经历根据“两点间线段最短"的基本事实说明三角形三 边关系的过程,形成推理意识。可以从特殊三角形入手,通过直观操 作,引导学生归纳出三角形的内角和,增强几何直观。
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推导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 等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形成空间观念和推理意识。
借助现实生活中的实物,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等立体图形的特征,沟通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如圆柱和圆锥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及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增强空间想象能力。引导学生经历体积单位的确定过程,通过操作、转化等活动探索立体图形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借助折叠纸盒等活动经验,认识立体图形展开图,建立立体图形与展开后的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培养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
圆的教学可以列举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概括圆的特点,利用 圆规画圆,加深对圆的理解。引导学生经历探索周长与直径之比是一 个常数的过程,认识圆周率,讲述祖冲之的故事(例22),加深对圆 周率和小数数位的理解,了解中国古代数学家的杰出贡献,传播数学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借助操作探究和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4.谈谈第三学段如何进行“图形的位置与运动”教学?
图形的位置与运动的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图形位置的表达,理解坐标的意义;通过图形运动的观察和表达,体会坐标表达的重要性,为未来学习数形结合奠定基础。
图形的位置教学可结合教室里学生的位置、电影院里观众的位置等熟悉的情境,引导学生借助方格纸上的点,用有序数对表示具体的位置。结合现实情境,引导学生根据相对参照点的方向和距离说出物体所处位置,例如,“书店”在“人民广场”北偏东30°方向,距离 300米的地方。教学时,可结合所在地的标志性建筑等,有条件的学 校可以借助信息技术,通过动态演示点的运动帮助学生理解图形位置 确定方式的合理性。也可以结合军事演练等素材,渗透国防教育。
图形的运动教学可借助方格纸,引导学生画出简单图形平移、旋转后的图形,以及补全轴对称图形,感受图形变化的特征,动手操作,动脑想象;引导学生会从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角度欣赏自然界和生活中的美;引导学生按给定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通过前 后图形的变化,感受比例尺的意义,加深对比、比例的理解。根据学情,可组织剪纸等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图案中的基本图形及其变化规律,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空间观念。鼓励学生在欣赏的基础上学会创作设计,可以通过制作数学板报的形式,呈现学生的创作成果,增强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课程内容:(3)统计与概率部分
一、填空题
1、统计与概率在小学阶段包括 (数据分类) 、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表达) 和 (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 )三个主题。
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统计与概率的 (基础知识 ),感悟( 数据分析) 的过程,形成( 数据意识) 。
3、统计与概率主要研究现实生活中的( 数据) 和客观世界中的( 随机现象) 。
4、数据统计活动初步对数据的收集、 (整理) 、 (描述) 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
5、第二学段要求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 收集和整理 )、( 描述和分析 )的过程,了解简单的收集数据的方法,会呈现数据整理的结果。
6、在统计与概率的教学中,应帮助学生逐渐建立起来 (数据分析) 观念,了解( 随机现象) 。
二、简答题。
1、阐述数据意识的内涵。
数据意识主要是指对数据的意义和随机性的感悟。知道 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 感悟数据蕴含的信息;知道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 能不同,而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知道同 一组数据可以用不冋方式表达,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 适的方式。形成数据意识有助于理解生活中的随机现象,逐 步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
2、在第一学段,如何有效进行数据分类的教学。
要重视对接学生学前阶段已有的生活经验,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学会物体的简单分类,在亲身参与的动手活动中感悟分类的价值,在分类的过程中认识事物的共性与区别,学会分类的方法。鼓励学生运用文字、图画或表格等方式记录并描述分类的结果, 体会如何用数学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形成初步的数据意识, 为后续学习统计中的数据分类打好基础。
3、阐述第三学段对于体验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的学业要求。
能列举生活中的随机现象,列出简单随机现象中所有可能发生的 结果,判断简单随机现象发生可能性的大小。对于现实生活中的一些 简单问题,能根据数据提供的信息,判断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
课程内容(4)综合与实践
一、填空题
1.综合与实践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重要领域。学生将在(实际情境)和(真实问题)中,运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方法,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感悟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知识之间、数学与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积累(活动经验),感悟(思想方法),形成和发展(模型意识)、(创新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
2.综合与实践主要包括(主题活动)和(项目学习)等。第一、第二、第三 学段主要釆用(主题式学习),第三学段可适当采用(项目式学习)。
3.在主题活动中,学生将面对(现实)的背景,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并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方法,分析并解决问题。
4.项目式学习的设计以(解决现实问题)为重点,综合应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数学知识)的价值,以及(数学与其他学科)的关联。
5.第一学段综合与实践的主题活动,涉及“(认识货币单位),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等知识的学习,关注(幼小衔接),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6.(主题活动数学连环画中:结合自己的生活,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记录自己的经历,或述说 一个含有数学知识的小故事,表达对(数量关系)的理解,感受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7.主题活动的设计提倡多学时的(长程学习),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设计(活动内容)和形式,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积累基本活动经验。
8.以“曹冲称象”故事为依托,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并认识克、千 克、吨,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感受(等量的等量)相等,发展(量感)和(推理意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9.知道中国在秦朝统一了度量衡,指导学生(查阅资料),理解(度量衡)的意义,知道最初的度量方法都是(借助日常用品),加深对(量和计量单位)的理解,丰富并发展(量感)。
10.与第一学段相同,第二学段也可以设计(长程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查阅资料、(深入思考)、(得出结论),经历(探求解决问题策略)的过程,丰富(数学学习)的经验。
11.第二学段的主题活动涉及(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跨学科内容,需要多学科教师(协同教学),(统筹设计)与实施。
12.与第一学段相同,第二学段也可以自行设计主题活动的内容,但要指向综合(数学知识)、(融合)其他学科知识的(实际情境)和真实问题,设计具有(操作性)的活动。
13.第三学段综合与实践包括(主题活动)和(项目学习),涉及“了解负数”等数学知识的学习,在活动中综合运用数学及其他学科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应用能力)。
14.第二学段应引导学生经历(数学应用)的一般性过程,包括(有价值数学问题的提出)、解决问题策略和方法的探究、数学结论现实意义的(合理解释)等,体会数学的价值和思想方法,提高(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
15.项目式学习,可以釆用(“课内+课外)、(校内+校外)、(集中+分散)”等灵活方式进行,调动学生的(自主性),指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开展(有目的)、有设计、(有步骤)、(有合作)、有反思的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发展(模型意识)。
16.主题活动的设计可以考虑(问题引领)的形式。主题活动的评价在第一学段强调(关注过程性)评价的基础上,还可以增加关注(创新性)评价。
17.作为综合与实践活动,教学目标除了包含对常见的量的(数学知识)要求,还要关注学生(活动经验)的获得和(情感态度)的发展。
18.主题活动的实施要有利于学生的(参与)和(体验)。指导应面向(全体),全程(跟进),关注学生的(参与情况),包括获得了什么样的体验,如何与他人交流,需要怎样的帮助等;指导学生(反思与交流)活动,引导学生(描述感受)、(表达收获)、总结发现。
19.主题活动的评价是综合与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关注(过程性)评价,对照主题活动的教学目标确定(评价方式),不仅要关注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还要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程度。
20.能够积极参与活动,在活动中能(主动表达),并与他人交流,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感悟(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发展对数学的(好奇心),提升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经验)。
21.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历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过程,鼓励(学生个体)和小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出独特的策略和方法,激发创造的热情,形成(创新意识)。
22.在开展主题活动教学时,对于一些复杂的(操作性活动),需要认真准备活动实施所需要的设施,如“曹冲称象的故事”,需要提前收集与(质量度量)相关的素材,作为学生探究的(补充资源);需要准备不同的(测量工具),让学生感悟其中的(共性)和(差异);需要了解学生称重实践可能需要的物品(如设计缩小版的“称象"学具);等等。
23.学习“体育中的赛事”时收集重大体育赛事的信息、某项体育比赛的规则、某运动员的技术数据等素材,提出(数学问题),设计(问题解决方案);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形成(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4.在进行综合与实践教学时,可以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与学生密切相关的校园生活、社会生活(选择内容),如垃圾回收与利用、身边的一棵树、城市公共交通路线图、寻找黄金分割等,以保证(不同基础)、(不同需求)的学生都可以参与活动,普遍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25.学生需要(分工协作)完成调查分析,所要调查分析的内容很多,为了保证活动的(实效性),教师需要组织学生(分组活动),分工 负责,以(长程活动)的方式进行,最后(归纳总结)。
26.第一学段的综合实践活动应当依据本学段数学知识的(内涵)、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与(其他学科知识)的关联,自主设计(形式多样)、(富有趣味)的活动。
27.在教材编写或教学设计时,可以使用不同的(主题名称),设计不同的(活动内容),但要关注主题内容的选取和学生的(接受能力),达到主题活动的(内容要求)和(学业要求)。
二、问答题
1.综合与实践的主题活动,分为几类?具体涉及哪些知识的学习?
主题活动分为两类:第一类,融入数学知识学习的主题活动。在 这类活动中,学生将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感悟知识的意义,主要涉及量、方向与位置、负数等知识的学习。第二类,运用数学知识及其 他学科知识的主题活动。在这类活动中,学生将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数学知识的价值,以及数学与其他学科的关联。
2.主题活动的实施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主题活动的实施要有利于学生的参与和........
写在最后: 点亮“赞”和“在看 ”,学习必备,请收藏本公众号,转发到班级群!课程标准领取方法
第一步:点击进入,关注“初中微课资源”第二步:回复关键词:课程标准
(温馨提示:公众号底部回复“课程标准”,口号一定不要错哦!)
(回复关键词位置如下图所示)
若喜欢本文,敬请转发
曾经的曾经,我在出去登山玩的时候,碰到了一位手艺人制作的竹筒,样式很漂亮,可是又想到我是在登山,背着太沉,反正下山买是一样的,于是就没买。可是下山的时候却又不经过了那里,有些时候我们错过了,就真的错过了。 请不要再错过每日的阳光,不要忽略身边的精彩,赶快关注公众号,这里有我们也有你。初中微课资源,我们每天都在!
●●● END ●●●
1-9年级各科目资料汇总
部编版7-9年级历史下册全套微课视频人教版8—9年级上下册物理微课视频中小学各学科全册电子课本汇总目录7—9年级各学科辅导视频资料链接中小学生作文写作方法共72集
第一步:点击进入,关注“初中微课资源”
第二步:回复关键词:课程标准
(温馨提示:公众号底部回复“课程标准”,口号一定不要错哦!)
(回复关键词位置如下图所示)
若喜欢本文,敬请转发
若喜欢本文,敬请转发
曾经的曾经,我在出去登山玩的时候,碰到了一位手艺人制作的竹筒,样式很漂亮,可是又想到我是在登山,背着太沉,反正下山买是一样的,于是就没买。可是下山的时候却又不经过了那里,有些时候我们错过了,就真的错过了。 请不要再错过每日的阳光,不要忽略身边的精彩,赶快关注公众号,这里有我们也有你。初中微课资源,我们每天都在!
●●● END ●●●
1-9年级各科目资料汇总
部编版7-9年级历史下册全套微课视频人教版8—9年级上下册物理微课视频中小学各学科全册电子课本汇总目录7—9年级各学科辅导视频资料链接中小学生作文写作方法共72集
课外综合知识积累:别忘了文末【点赞】 和【在看】 哟
点击阅读原文,关注我获取更多资料!
别忘了文末【点赞】